|影評|《Emily in Paris》既不甜也不寵更不時尚

MOVIE

看個劇而已需要想這麼多嗎?

不,我就是要想這麼多。

我不知道大家看劇想得到什麼?我說說自己吧。不管劇如何,我花時間看它,一定要讓它帶給我點什麼,否則會覺得很浪費時間。

在看近期討論度很高的《Emily in Paris》時,某人陪我看了第一集。他看完疑惑地對我說:「對這樣的劇你怎麼能夠忍?」意思是說,天啊,這完全值得按下2倍速快進看。

我對他說:「我在做功課,想知道媒體推薦、大眾喜歡這劇的原因是什麼?我背離大眾觀影品味有多遠?為何這劇能造成熱議?為何我需要忍耐著才能把它看完?」

有些人會說:「看個劇而已,不就是娛樂嗎?想這麼多幹嘛?」

可能吧,到我這個年紀,覺得時間寶貴,已經無法帶著下飯的心情追劇了,因為連吃飯這種時間,我要嘛好好吃飯,跟家人培養感情,要嘛就是邊吃邊滿足追劇達標的快感。

熟悉我的讀者應該會發現我追劇或看電影的速度不僅很快,而且涉獵的種類很多。那是因為把握了每一個能追劇的空檔,把時間分配給了想看的劇以及電影。我不敢斷言自己之後能否寫寫劇本,但我確實對這方面很有興趣,所以大量地涉及,希望能培養自己的創作力與鑑賞力。

而我發現,像《Emily in Paris》這樣的小妞甜寵劇是很有市場的,面向的也是多數看電視劇的觀眾─也就是女性群體。

肯花時間追劇的通常都是「女人」。這裡沒有性別歧視或女權意識的植入,只是闡述一個客觀的事實。看劇是女性的「剛需」,男性會追著劇跑的人,以我周邊35-45歲這個座標位置來看,太少了。也或許,25-35歲的男性會多一點,但絕對不能跟女性大規模的追劇群體比擬。(有孩子的朋友甚至告訴我,追劇的年齡正在下降。她家有一男一女,兒子基本不追劇只看卡通,而女兒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追連續劇,曾經讓她很擔心呢。)

因此「小妞劇」,無論是傻白甜升職還是戀愛甜寵,真的就是以特定追劇目標群體所創造出來的產品。它一定可以保證收看人次以及討論度,因為它有著很固定而且勢必會買單的群體。

這些小妞劇的標配永遠換湯不換藥:

樂觀積極天將降大任的可愛女主角(外加劇中男人除了同性戀之外,都會對她一見鍾情)、風韻猶存百般刁難的女上司、友善嘴賤的男/女閨蜜、隨時偶遇

或近水樓台的帥哥男主角。搭配以時下最流行的行頭、妝髮,最讓人羨慕的工作產業,這部劇就至少成功吸引觀影興趣了。

近期更會添加置入:女性主義、自我意識抬頭、奮鬥成長、金句式台詞等主流價值來提高立意,創造網路傳播可能。

這樣的劇面向的觀眾群已經相當特定了,所以它不會探討太深刻的議題,即使有也會流於表面,或淪為工具,意在製造「討論度」而已。

所以你細想之後就會發現很多不合理,但這些不合理其實一點也不妨礙觀劇,為什麼?因為看的人也知道這就是「爽劇」。當他定義為爽劇之後,自然對很多要求自動降格,甚至也不在乎真實邏輯是怎麼回事兒了。

因此小妞劇可以批量製造,對應每個時代最流行的話題(例如這劇裡是網絡社交時代)就能輕易擄獲女性群體的青睞。

既然,小妞甜寵劇是每個世代的女性無論如何都會買單的東西,那麼有良心的批量製造商就會在內核與包裝上創造更多的面向,提供新穎的題材。例如電影《暮光系列》,2014年紅遍亞洲的《來自星星的你》都是很好的例子。他們製造了話題、帶動了明星,後者更植入一大波商品讓女人在追劇的同時還能買買買。這樣的效益,除了女人能辦到,世界上再也沒有其他群體能辦到了。

與之相比,《Emily in Paris》讓人索然無味的地方就顯而易見:題材俗套、花樣老派,連裝扮都無法種草,簡直讓人懷疑起幕後團隊的能力。

以韓劇為標準的話,當韓劇都不屑這樣書寫小妞甜寵劇時,我就覺得《Emily in Paris》勢必會令人感到不適了。

它很像背後有一群不懂也不玩社群媒體的老女人,以她們僅有的對年輕世代的觀察,再佐以刻板的種族文化差異與職場生活而雜燴出來的,每看一集就要降低智商一分的劇。

我一點被娛樂到的心情都沒有,至少我看暮光時覺得大家都好養眼,我好想被吸血鬼咬;看《星你》時,被全智賢逗得笑出腹肌,它身上穿的所有單品我都想要,以致於大費周章請代購買了當時還沒進到國內的GM墨鏡。

你瞧,成功的小妞甜寵劇就是魅力四射,連荷包裡的錢都能挖走於無形。

身為女人,我自然也是小妞甜寵劇的會員之一,我不會自大地認為自己的觀影品味高於其他人,因為好看的甜寵劇真的很撫慰人心啊,它提供了現實生活裡沒有的溫柔鄉,其功能跟男生對著AV女優撸管沒啥區別。

我們也是要「洩慾」的,如果同時還能讓我們買到同款,那真的就無限美好了。

那怕是珍‧奧斯汀所處的18世紀,她也要創造出一個達西先生,寫出《傲慢與偏見》這樣供廣大女性同胞意淫的小說。讓現實中貧窮、不起眼,只會看書沒有特別長處的女主角,得到一次受到青睞、舍我其誰的可能。

小妞甜寵劇是必要的,但它絕對不允許侮辱觀影者的智商。相反的,它非常考驗創作團隊的用心、品味,以及腳本台詞的創作。

因為年紀,我有幸成為追過《飛躍比佛利》、《慾望城市》、《花邊教主》,並在電影院看過《穿著PRADA的惡魔》首映的人。說真的,以上提到的劇和電影,我都看了不只一次,每次看內心都覺得獲得了些什麼,是被治癒的,也很滿足。

身為時尚青春同款劇集,我很難掩飾對《Emily in Paris》的失望。不是以一種比較心態,而是對自己懷念過去的美好而感到落寞。

忽然間,我意識到原來這就是所謂「經典」,而我真心希望這一代年輕的孩子也能擁有屬於他們的經典,是往後來到我這個年紀時回頭看也不覺得過時的影集、電影。

那真的是一種財富啊。

如果一部劇需要你降智觀賞,

那就不是好劇。

-凱特謎之音

RELATED POST


2 Comments
  • Jennifer
    Posted at 12:30h, 13 10 月 回覆

    幕光系列需要降低的智力更多

    • 凱特王
      Posted at 19:56h, 15 10 月 回覆

      它本來就是虛構的世界,你偏要高智商觀賞,到底是不是一種傲慢?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