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
都該完成對原生家庭的「分離」儀式。
如果「分離」的局面永遠沒能到來,
就無法過渡到真正的成年人,
學會真正的獨當一面。
針對《30而已》三位女主角所面臨的女性困境而寫的影評,終於來到最後一位人物─鐘曉芹。
鐘曉芹這條線的劇情描述也存在和王漫妮、顧佳一樣的問題:把人物的心理層次與蛻變簡單化,將重點著重在狗血的情感線─離婚、姊弟戀、復婚前的追妻狂想曲。
鐘曉芹的設定原本可以討論很多存在於婚姻中的問題,比如「喪偶式婚姻」,把彼此過成室友,是結婚多年的夫妻會面臨的狀況;比如「媽寶男/女」,父母成為干擾兒女婚姻的第三者;比如「原生家庭」,童年陰影是如何塑造一個人的人格發展,進而成為影響婚姻的關鍵因素。這些都是鐘曉芹與陳嶼的婚姻可以帶給觀眾的深度思考。
可惜編劇設計了這些問題,卻只用「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這個頓悟就解決了所有問題。鐘曉芹、陳嶼離婚後馬上懂得婚前沒懂得的一切,離婚果然還是很有用的!(喂~)至於鐘曉陽,則和林有有的功能一樣,都是作為推進鐘曉芹復婚這條線的「工具人」,前期是敢作敢當的小鮮肉,後期變成幼稚的直男癌患者。只不過女性觀眾在看待鐘曉陽時比較雙標,若是用看待林有有的標準來衡量,他應該是一位男綠茶。
我曾經針對讀者們作過一個30徬徨的問卷調查,多數奔三或三十左右的女人其實對於職場表現、未來工作發展的考量遠遠大於要不要結婚這個焦慮。肯定是有父母催婚的,但都2020年了,已經越來越少女人會為了結婚而結婚。包括我自己接近30歲時,考慮最多的也是工作瓶頸,自我理想的實現,結婚完全不是我的首要考量,即使那時我有個論及婚嫁的男友。可惜的是,這部劇討論職場的部份太少了,只著重在情感的部份。
因此,在看鐘曉芹線時總覺得一切都怪怪的。一個90後,沒怎麼談過戀愛,聽從父母安排去相親,交往不久後就結婚,就算是個媽寶女設定,這個女兒也太聽話了吧?於是我想,鐘曉芹和陳嶼的關係若是交往多年的同居男女,這一切的劇情感覺還比較吻合當下很多30歲女人的現況。
三十而已,顧名思義,是探討女性年齡焦慮的問題。但解除年齡焦慮的關鍵並不在於甩渣男與撕小三,而是讓女性相信,我們有力量去獲取想要的東西,而這樣的能力無關乎年齡、伴侶、婚姻。 很多觀眾被《三十而已》的金句感動,但雞湯式的台詞透過三位女主角說出來之後,更顯現出本劇缺乏的是更真實的女性形象,更多樣化的想像空間。
跟朋友討論時,他說:「也許只有你覺得金句不動人,也許現代人大多數都活在金句裡,看著雞湯才能活下去。」
我說:「如果女人的問題透過金句與雞湯就能解決,那人生會簡單很多。反正我是不相信的。」
回到前文,鐘曉芹這條線帶出哪些婚姻中的問題值得思考呢?以下幫大家整理出來:
喪偶式婚姻:缺乏互動,拒絕溝通
我常聽到身邊一些結婚有了孩子的朋友這樣感慨:「我明明有老公,卻活得像個單親媽媽。」
男人不幫忙家務、不帶孩子經常讓婚姻中的女人處於內心失衡的狀態,尤其雙方都有工作的情況下,普遍還是女人扛起更多的育兒責任。但喪偶式婚姻遠比喪偶式育兒更可怕,孩子會長大離家,當家中恢復成像當初一樣只有兩個人時,「最熟悉的陌生人」才是家庭裡最令人窒息的關係。
婚後不久的鐘曉芹與陳嶼在沒有孩子的前提下,就已經展開了喪偶式婚姻。兩個人住在一起,每天都見面,每晚一起睡,但幾乎零互動像形同陌路的兩個人。其實很多男女朋友也會有一樣的困境,在熱戀期消退後,缺乏了情感交流的意願與動機,不分手的理由僅僅因為”習慣了”,這樣的情況往往最後等來的不是結婚,而是某一方以出軌作為終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人之間的疏離,都是長期缺乏互動所導致。不管你現在處於哪一種關係,有了以下情形,也許都可以思考一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彼此提不起勁兒?
- 兩個人面對面說不上幾句話
早上各自出門,晚上各自回家。回家各自玩各自的手機,也不過問彼此一天過得如何?工作上有什麼事?沒有什麼共同話題。一方覺得熱臉貼冷屁股,一方覺得你很煩。
- 忽略對方的需求,吝於分享
結婚12年,讓我發現很多情感危機通常不是什麼大事造成,而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事。小事所積累起來的負能量,真的可以讓人用離婚或分手來解決一切。一個朋友就曾經告訴我:「人在便利商店時會傳訊息或打電話給你,問你要不要吃什麼帶什麼的人,才是真正時時都想著、關心著你的人。」
某人就有這樣的習慣,在外頭看到什麼好吃好玩的東西就會帶回來給我,或者跟我說:「咱們下次一起來吧。」看到什麼有趣的就拍下來傳給我看,問我好不好笑?以前我是沒有這種想法的,總覺得兩個人都是大人了,想要什麼可以自己買,有什麼事可以回家說。後來發覺是我錯了,把對方放在心上的作為難道不是芝麻綠豆大的事你都會想跟他分享而不怕他笑話你嗎?
於是,朋友後來嫁給了一位下班後會打電話給她,問她「老婆我下班了,有沒有什麼需要我順便買回去」的那種人。
- 出行不交代,覺得沒必要
被管跟報備,其實是兩件事。很多人覺得跟對方交代行蹤是被管,想要自由自在的活著。我以前也這樣認為,但後來因為工作經常出差才發現:起飛降落給對方一個訊息讓他放心是件必要的事,甚至告訴他下榻在哪一家酒店住幾號房。這樣做不僅完全不影響自己的自由,萬一真出了什麼事才有辦法找人。因此哪怕我只是出門做個指甲,也會跟某人說。
- 不送行,不等門
早出,有人送行;晚歸,有人等門。這真的是讓人倍感幸福的事,也是讓人有安全感、覺得溫暖的事。指的倒不是溫馨接送這麼具體的行為,而是準備要出門了告知一聲在家的人讓他知道,起得來床就送到門口,起不來床就枕邊說說。替晚歸的人留一盞燈、一碗宵夜,那都是暖的呀。
- 不理解他的興趣,也不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陪他
再怎麼有共同興趣的兩個人,也會有差異存在。我是個電玩白痴,某人則愛打遊戲。我愛看展覽,某人覺得無趣。但我偶爾看他打遊戲,聽他跟我分享自己喜歡的遊戲種類;他偶爾陪我看展覽,我跟他說這作品的歷史與意義。不過如果不是偶爾而是每次,我們兩個人都會受不了。
情感的經營不是天天想著變換花招,更多存在於兩個人怎麼把雞毛蒜皮的小事當回事兒,而互動就存在這些日常當中。往後你們遇著大事才能溝通,哪怕沒有結論,也不會放棄彼此向中間妥協的可能。這些都是日常互動攢下來的默契與情份,是真正情感的基石。
世上只有媽媽好,聽媽話的孩子是個寶
劇中,鐘曉芹一直被家裡的人保護得很好,其實論現代子女,哪一個不是在父母的關注下成長的呢?但有些人能真正獨立,有些人卻活成了媽寶。好多女人抱怨媽寶男,覺得婆婆干涉太多,然而像鐘曉芹媽媽一樣完全沒有界線感的岳母也不在少數。為人父母覺得不管孩子多大都有干涉孩子的權力,這毛病大人孩子其實都有責任。
媽寶真的不分男女,這年代有多少媽寶男,就有多少媽寶女。
談媽寶肯定離不開聊父母的”控制慾”。 控制本身不是貶義,如果一位母親或父親控制自己剛剛學步的孩子不要走到危險區域,這是謹慎與保護的表現,他們的控制是適度且必要的。而期待孩子長大成人可以脫離自己的保護實現自主的父母也會意識到,在子女能夠把握自己的生活時,都應該體面的退場,收回對孩子的控制權。所以法律有成年人的法定年齡,從那一刻起,你不再有監護人,你為自己的所有行為負責。但說真的,控制權的交接(孩子這裡可視作自主權的交接),在子女的青少年時期就會開始。
西方的文藝作品中,多源於古希臘神話的延伸,有一種常見的設定叫做「弒父情結」。從字面上解釋是作為「子」,完成對「父權爭奪」的過程。這個情結之所以重要到被反復運用,是因為它代表了我們每個人一生中必須要完成的「分離」。
亞理斯多德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就是對老師柏拉圖的挑戰,體現的就是一種「精神上的弑父」。
所以「弒父情結」延伸至今,「父」在今天就不狹義地只指父親,更廣義地代表我們的「原生家庭」,代表父母對子女控制的權力。當這個需要切斷父母對子女的控制,形成「分離」的局面永遠沒能到來時,我們就永遠沒法過渡到真正的成年人,學會真正的獨當一面。
所以就會出現「媽寶男」,一個成年男性完全被自己的母親控制,甚至結了婚仍然如此。以致於和媽寶男結婚的女性都苦不堪言,對方的母親不僅對他們的婚姻生活處處干涉,媽寶男還因為不敢違抗母命而永遠站在母親那一邊,讓妻子活得像個局外人或第三者。
反之亦然,一個過度依賴原生家庭奉獻甚至給予的女人,也成就不了自己的家庭,更別說經營夫妻或者婚姻關係了。
回顧一下你的青春期吧。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對於母親或父親都是既愛又恨的。愛的是他們對自己的寵愛,恨的是他們對自己的管束與代溝。明智成熟的父母會知道,孩子的叛逆是正常的現象(他們也經歷過)。孩子對於父母親的愛,維繫了他們之間的關係;而那點恨,恰恰是促使我們獨立的慾望(掙脫束縛)。
但操控型的父母,會阻礙孩子的獨立慾望,他們用自己的喜惡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維持自己對子女的掌控,讓孩子獨立自主的那天無限延遲。於是子女成年後,對自我身份的認知是模糊的,不僅很難真正視自己為獨立的個體,甚至很難區分這是自己的感受?還是父母的需求?對自我的評價會與父母的標準綁定在一起,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長久缺乏自我訓練,養成依賴習慣,也就所幸聽從父母的安排。
媽寶們長期處於父母親的壓制手段下,也就以為這就是一切了。中國人還有一個「孝道」的牌坊壓在頭頂上,是控制型父母動不動就拿出來的家法。孩子怕背上不孝的輿論譴責,也就不敢奪回自己人生的控制權。
我還聽過一個說法。媽寶男們在妻子與母親出現矛盾時,由於不能違抗母命背上不孝的罪名,他們會將憤怒轉移到妻子身上,讓妻子充當那個「壞媽媽」。但他們意識不到的是,自己原本就有天生的叛逆,討厭母親控制的那種憤怒一直都在,只是以另一種方式發洩在另一個女人身上,而那個人肯定是自己的妻子,尤其當妻子又特別愛管他時,那個憤怒的反彈更是大。
其實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最該完成的就是對原生家庭的「分離」儀式。離開父母的羽翼,獨自在人生中做出決斷,扛起責任,承擔代價,真正獨立於世。而健康的夫妻關係也不是把對方當兒子或公主,是當個獨立的人看待。
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是自己一生的課題
我覺得陳嶼最大的錯並不是冷暴力,而是他把走出童年陰影的願望寄託在婚姻中,他希望透過鐘曉芹這個溫柔善良的人來讓自己好過。結果他非但沒有走出來,還把自己的婚姻賠了進去。
婚後很多人也會把原生家庭裡的問題帶入自己的婚姻當中,讓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去承受那一份本不該由他們來承擔的事情。但獨立而明白的成年人會知道,穩固自己的家庭才是首要考量,犧牲自己的家庭成員而去完成他人的期待,最後只會落得失和下場。
我身邊走出原生家庭傷害的人某種程度上都是「斷尾求生」,自己背負了一點輿論上的罪名,但換來了日後生活的平靜與安定。
婚前思考一下對彼此的原生家庭的接受度如何亦是一件必要的事,不需要為了彰顯氣度而覺得可以一起面對。很多婚前無法解決的問題到了婚姻裡面只會更加棘手。
最後,恕我三觀不正地說一句話:「這世界上最大的惡意只會來自於對方的原生家庭。在以夫妻為主要關係的家庭中,即便是親生父母都是外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