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究竟是什麼?
看過《愛在》三部曲嗎?
也許裡面有你想要的答案。
愛情究竟是什麼?
是我望向別處時他落在我身上的目光。
是想碰觸卻又收回的手。
是被生活搞得筋疲力盡之後還有人願意哄你。
是這些嗎?好像是,卻又不完全是。即使聽了很多愛情故事,看過很多愛情電影,關於”愛情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依舊可以瞬間把人問啞,甚至,無法從自己的經驗總結出答案。
問問文藝青年吧,那些風花雪月的事情也許他們比較懂。於是,他們說:「看過《Before》三部曲嗎?也許裡面有你想要的答案。」
先用海報簡述一下三部曲的劇情大意。隨著國內重新上映,也許很多人一次重溫了這三部經典:
⇑ 1995年,《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前》上映。描述美國青年Jesse在前往維也納的火車上偶遇法國女孩Céline並共度一夜的愛情故事。他們相約半年後見面,然後各自奔向旅程。
⇑ 2004年,《Before Sunset愛在日落黃昏時》上映。9年之後再次於巴黎偶遇的Jesse與Céline,他們在日落之前,交換這9年對彼此的思念與生活。關於維也納的那一夜,又再次被提起。
⇑ 2013年,《Before Midnight愛在午夜降臨前》上映。9年後的他們結婚了,成為一對中年夫妻,在一次希臘之旅中,探索愛情在婚姻裡的模樣。
《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三部電影,中文翻譯成《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也被粉絲們簡稱為《Before》三部曲,或《愛在》三部曲。導演理查·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是好萊塢著名的「時光雕刻師」,他曾以12年真實記錄一位少年的成長,將其拍成電影《少年時代》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Before》三部曲是他的經典代表作,每9年一部,找來Ethan Hawke伊森‧霍克與Julie Delpy茱莉‧蝶兒分別飾演男女主角。
因為時間的跨度與特殊的拍攝手法,《Before》三部曲被影迷稱為神一樣的系列。喜歡的人能反覆從第一部看到第三部;覺得無聊的人可能撐不到10分鐘就會果斷放棄。如此極端的愛憎,完全是因為這三部電影獨特的敘事手法。
是的,這是用「對白」與「短暫的時間節點」串起劇情的電影,沒有任何高潮起伏的套路,沒有小三小王,沒有一切我們所熟悉的愛情故事架構。
男女主角走過一段段長長的路,在維也納,在巴黎,在希臘。用一個凌晨、一個黃昏、一個夜晚的時間把彼此當做最忠實的傾聽者,以美麗的城市為背景,發表各自關於兩性、愛情、生活、人生的價值觀。這樣密集的對話在現實生活當中何其奢侈?你仔細想想吧,上一次跟對方聊超過一小時是什麼時候?可能自己都想不起來。
而時間也真實刻畫在男女主角的臉上。當最後一部《Before Midnight》於2013年上映時,我們已經看不見伊森‧霍克與茱莉‧蝶兒在《Before Sunrise》那張青春無敵的臉。青澀的眼神被滄桑世故取代,小鮮肉變成大叔還有中年危機,小蘿莉不僅多了皺紋還胖了。茱莉‧蝶兒在片中不經意的裸露讓人不忍直視並感到心頭一緊。真實的有點兒刺激啊。
有人說,這是導演花了18年拍給成人看的愛情童話。平凡、真實、殘酷,卻也浪漫、綿密、細緻。他將愛情生活透過一來一往的對話延展開來,不管看的人現在身處那個年齡段,都能在三部曲中找到直戳內心的一句台詞。這些台詞量巨大且真的像人在說話,為什麼說”像人在說話呢”?因為它們真的就是日常對白,不是當今現下那些連續劇中會出現的「金句」。所以,當我們在看戲時肯定會有“啊,我曾經也說過這句話”、“唉,這也是我那時的心情”這些想法閃過腦海。
三部曲替我們還原的,是愛情生活的現實性。
⇑ 所有的愛情都從偶遇開始。確認過眼神,你就是我喜歡的人。於是她答應他的邀約赴一場意外的旅行,他傾聽她關於文藝女青年不著邊際的理想主義言論。年輕的荷爾蒙在空氣裡發酵,不確定是因為心靈的交流還是性吸引力?只確定,愛在那一刻是千真萬確的。他們約好,半年再見。
⇑ 9年過去,他們不再是23歲,而是32歲。他把維也納的偶遇寫成了小說用來紀念她,她一直惦記著:「半年後他到底赴約了沒?」他們在心底為對方留了一個位置,即使時間不停往前走,即使這輩子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面。而事實證明,後來的我們,還是那個有很多話可以聊的我們。
⇑ 又過了一個9年,他們結婚,有了一對雙胞胎女兒。文藝青年來到中年積累了滿腹牢騷,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人。但多麼希望,永遠能有這樣交談的朋友,哪怕在自己氣得口不擇言時,仍然能用幽默和包容澆滅彼此獨有的敏感和憤怒。
如果沒有後來的二部曲,《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前》不過就是一部單純的愛情文藝電影,稱不上偉大,也說不上崇高。這系列之所以在影迷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主要還是因為後來的”續集”。因為有了續集,才讓原本僅僅是一部愛情文藝電影(而且還是一夜情)的格局一下子上升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愛情是這系列電影的載體,而愛情也是人與人之間最複雜深刻的感情。從萌芽到錯過,再到相遇與廝守,愛情究竟用什麼面貌存在兩個相愛的人之間?而這世界所有”有情人終成眷屬”到底是不是神話?
導演給我們的答案是:日常對話。
這也是《Before》三部曲的終極奧義。
如果你對對方毫無愛意,所有的相遇都很普通,他/她會成為僅僅是火車上的路人甲乙丙,你們的對話會僅止於禮貌問候,不會有層次上的堆疊。
男女主角一直走一直聊,他們爭執也相互挖苦取笑對方,甚至把試探埋進對話裡面,想要套出對方的話。很熟悉的感覺對不對?我們的愛情也是建構在這些日常對話中,因為透過對話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也才能讓對方了解自己。許多人在愛的人面前為了營造人設、維持形象,反而什麼都不敢說,或者只會說對方想聽或討好對方的話,這些作為都讓戀愛這件事從一開始就披上了假面。
在一段關係中,我覺得最幸運的事是:當我們歇斯底里,口出惡言故意傷害對方時,那個他/她在冷靜過後會願意用彼此才懂的方式來示好,來修補關係。
愛情在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套一句劇中Céline的話:「意義是我們自己賦予的。」
年輕時,我們對未來充滿憧憬,因為未來有許多可能性,讓我們躍躍欲試。可是過著過著,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這種可能性越來越小,最後彷彿只剩下一種可能,那就是──只有這份工作了,只能住在這個城市了,只剩下身邊這個人了。
但那又怎麼樣,即使只剩下這一種可能,我還是最怕失去身邊這個人,因為在漫長又平凡的人生中,他/她就是我生活的意義。
⇑ 1995年《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前》愛情就是“你看我時,我不敢看你,或者假裝不看你”。
⇑ 2004年《Before Sunset愛在日落黃昏時》愛情就是“想碰觸卻又收回的手”。
⇑ 2013年《Before Midnight愛在午夜降臨前》愛情就是“我們真正要愛的不僅僅是愛這個人,更是愛生活本身。”
因為寫這篇文的關係,我第一次一口氣把《Before》三部曲連貫著看完。將近6小時的觀影過程,與之前跟著上映年份追著看,以及後來陸續分開看的感覺完全不同。更因為自己已經從青澀的戀情走向了中年的婚姻,所以更加對第三部存有感慨。我深深感受到時間的巧妙之處,與刻畫在人物身上細微卻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應在觀眾身上又何嘗不是如此?
《愛在》三部曲是一部野心極大但出奇低調的電影,沒有什麼宏觀敘事,沒有什麼華麗對白,卻能在心中那片寂靜的湖水,震出一波又一波的漣漪,久久不去。任何年紀看它,都能在看的當下有新的發現。真的,真的是很好的系列電影。
在最後一部裡,他們夫妻兩人一番激烈的爭吵後,Céline奪門而出。一段時間後,Jesse跑去河畔找Céline向她求和示好,用一種假裝不認識她,模仿著陌生人相互邂逅的方式,來安慰眼前這位矯情的文藝中年婦女。
看著眼前的畫面,我想起杜拉斯在《情人》裡寫過這麼一段話: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裡,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妳,永遠記得妳。那時候,妳還很年輕,人人都說妳美,現在,我是特別來告訴妳,對我來說,現在的妳比年輕時更美,那時妳是年輕的女人,但與妳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妳現在備受摧殘的容顏。」
但Jesse最後怎麼說呢?
他對著還在過意不去的Céline說:「如果你想要真愛,那這就是愛。它是你眼前的生活,不完美但很真實。如果你看不到,那你他媽的就是瞎子。」
路過
Posted at 02:44h, 25 9 月那個⋯不確定您指的片名是直譯還是,但,三部的片名台譯應為: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巴黎時,以及愛在午夜希臘時
凱特王
Posted at 20:52h, 02 12 月在台灣的翻譯名稱是這樣沒錯,但有人限定只能做這樣的片名翻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