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要趁早呀,
來得太晚的話,
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不,晚了也很痛快的。
跟朋友餐聚,總是瞎聊些生活中近期的瑣事,但多數有點兒建設性的話,通常也出自這些瞎聊的片刻。所以,人偶爾還是得做一些看似浪費時間,但實質幫助挺大的”廢事”。想著與什麼人聊會兒天就能獲得什麼,衝著這一點兒目的性才去幹,往往會大失所望。
聊得盡興了,也不知怎麼就聊到了”晚景淒涼”。也許是我們都正值人生中某些個關卡,也許是人近中年,剛剛青春過,回頭竟發現離老去不遠,便更容易盤算起往後的事。
當然,沒人希望自己晚景淒涼,我們舉了身邊近親的例子,有些是一步步把自己逼成了晚景淒涼,有些則讓我們覺得”他不應該晚景淒涼”。
那些人年少得意,早早就比同齡人過上滋潤的生活。有好差事,好收入,好伴侶,好家庭,眼瞅著就這麼暢快笑到最後,沒有什麼阻礙,但還是荒廢了,到老圖不上一點清閒的時刻,身體也不太好,最慘的是……沒有錢傍身。
人生很微妙,你以為這輩子可能就這樣下去,但總有些說不上的轉折,一個人的人生就這麼急轉直下,或者一飛沖天了。
回程我在計程車裡想著這些天陸陸續續收到的讀者問題。
一位大學生說他念了兩年想休學,一來是所念科系並非所愛,二來是想早早投入就業市場,實現經濟獨立的狀態,甚至覺得自己想學的東西在實際工作中比較能獲得,可猶豫學歷這件事,因此進退維谷。
另一位與前者不同,雖然也是對大學念的科系沒興趣,但真的把學休了,去工作兩年,在中間好幾次反覆思考著復學,卻蹉跎了。工作這兩年沒有真正獲得什麼,想上上不去,可回學校也回不去。如果要念書,就得重考。他心裡很慌:那之前浪費的四年都幹嘛去了?同屆的同學都畢業了啊。
這兩位讀者剛好是個對照組,我將後者的遭遇告訴了前者,鼓勵他把剩下的兩年大學念完。說得是:「如果你把沒那麼有興趣的課業都完成,往後工作上遇到什麼為難,至少想的第一件事不是逃避,是面對。那也是一種能力。」
我沒說的是,人不可能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就算有些人做了喜歡的工作(如我),每天也要幹幾件自己沒那麼喜歡甚至反感的事,工作才能進行下去。(來自中年人的肺腑之言,感同身受的人自然知道我說的是什麼)
然後,我鼓勵後者回去校園,找個喜歡的科系從頭念完大學。畢竟已經去過社會吃了沒學歷高升不上又應徵不了的虧,四年的沈澱期可以好好重整自己,若是再拼一點,白天工作晚上念書也不是不可以的。
而從他們的回覆我也發現一個問題,這些孩子都被”念什麼科系就要從事什麼工作”給綁定了,似乎畢了業沒有做相關的工作,那就不值得浪費四年念這個書。而多數這些問題又被”家人希望我念”、”正好考上”、”只能選擇”、”念了才發現不喜歡”……給侷限。
我不會說”學歷無用論”,而且恰恰是這些個對未來迷茫,自己想做什麼都還搞不清楚的人需要”學歷”。因為這個東西至少在你畢業後還能稍微扶你一把(儘管有限,但這是買保險的概念)。
這個時代很浮躁,拜網紅之賜,十幾二十歲的孩子都想早點出名、成功。瞧那些與自己年紀差不多的網紅都能賺錢買名牌,出國旅行,涉足上流場所,而自己還拿著父母的生活費騎著機車上學時,那內心感受到的落差真不是一般大。
網紅,這樣一個充滿誘惑的職業正在大規模發展,怎能不讓那些孩子心動?尤其當關注的部落客大肆宣傳自己受到的特殊待遇時,剛剛成年的人又怎麼能靜下心來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呢?
他們也渴望有條捷徑,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受人吹捧,早點實現經濟獨立。
但這真的實情嗎?我覺得不是。越是渴望這條捷徑,越是曝光你其實只想要他人光鮮亮麗的一面,至於”自我”是什麼?你不明白也不了解。
人生中繞了一點彎路的前輩我,在某種程度上也許可以為大家解惑什麼叫做”知道自已想要什麼”。
除了看書,我從小喜歡畫圖。這也是母親在有限的經濟能力裡能提供給我的額外”課後興趣輔導”。跟著一位大學退休下來的美術教授學畫6年後,因為升學課業就中斷了。後來因緣巧合徵試考上一所南部不錯的私立美術學校,但學費太貴加上要住校,母親勸我放棄。
人生中第一次明白事事不能如我所願是怎麼回事,家裡沒錢,自己又沒能力考上更好的,只好接受這個事實。
之後我念的是企業管理,選科系時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只因為母親希望我念商好找工作,受制於她是出錢給我念書的人,也只好放棄文科改選商(在大人心中,念語言以後很難找工作)。但我心裡盤算的是:反正過兩年我可以插班考。
結果插大失利,我回去把剩下的書念完,畢業。
感覺我的求學之路很不順利對吧,我也是這樣想的。但在校的這幾年,我喜歡的畫圖、寫文、看書這幾件事,可一點也沒放棄。人家暑假去餐廳打工,我都在畫海報賺錢;人家把寫文當做興趣,我開始校內校外投稿賺獎學金。
十幾二十歲的孩子能理解的社會有限,能想像的將來也有限,可我慢慢透過自己沒放棄的興趣經營體會到一件隱隱約約的事:或許我以後真的可以把這些當做工作。
很多人都誤會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為要特別堅定的決心,特別清晰的目標才叫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可是經驗卻告訴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件事需要經歷過一些挫敗、失去、錯過,它們像篩子一樣慢慢過濾雜質,唯有如此,你心中真正想要的才會浮現。
另外,念商那幾年真的是場磨練,對耐心毅力而言都是。雖說大部分都在應付考試,但至少心裡明白這是我選擇讓母親安心的作法。這裡的自我因為無法負擔學費而選擇被壓抑著,因此日後當我選擇不想壓抑時,就是再也不能回頭跟母親拿一分一毫的時候。明白承擔與代價之間的關係,我就不會做那個得了便宜還賣乖的人。
“如果可以選擇,你要年少得志還是大器晚成?”
每個人都回答我:「當然是年少得志!」
1943年初春,張愛玲來到上海愚園路一處公寓。她將兩篇作品拿給作家周瘦鵑,希望得到推薦。周瘦鵑看罷,讚不絕口,立馬答應刊發《沉香屑·第一爐香》。
在此之前,張愛玲寂寂無名,不過給《泰晤士報》寫些影評。小說一經發表,迅速收到大量好評。
這爐香,在上海連燒三月。燒得張愛玲聲名鵲起。隨後,張愛玲寫下《傾城之戀》和《金鎖記》。前者話劇,在上海連演80場,盛況空前。後者被評為“中國文壇最美的收穫”。
張愛玲由此名盛一時,小說集《傳奇》四天售罄,引得整個文壇都眼紅。對此,張愛玲顯然非常得意,於是在《傳奇》再版序言中,她發自肺腑地寫下了那個著名的、影響深遠句子:「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這一年,她才24歲。
年輕時候讀張愛玲我曾糾結過”寫出這樣文字的人那時才23、24歲啊,同年紀的我怎麼差這麼多?”
後來聽到有人說,出名趁早又怎麼樣,張愛玲的才氣在年輕時都用完了,晚年沒什麼作品,下場超淒涼的。
可若給你選擇,每個人還是要”年少得志”。
也許是因為我們都知道,即使經過很多磨難,也不代表人生會如倒吃甘蔗般,大器晚成。我們畢竟不是”大器”。
所以,按照這個邏輯,你又憑什麼”年少得志”呢?
把那些浮躁的念頭梳理梳理吧,活得那麼著急幹嘛?知道自己要什麼也包含不受他人的煽動與影響,如果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努力走好眼前的每一步,有自己的節奏與目標,即便成就來晚了,也很痛快!
outfit of theday
與成就一樣著急不了的還有成熟,尤其是女人的成熟。
小時候我們都偷偷拿過媽媽的唇膏,迫不及待想看自己塗上口紅的樣子。除了愛漂亮,唇膏也意味著長大。
好想趕快長大啊,就像張愛玲看著穿旗袍的母親說:「我要快快長,八歲要梳愛司頭,十歲要穿高跟鞋,十六歲要吃粽子湯圓,吃一切難以消化的東西。」
這是當女人的樂趣。
#雅詩蘭黛 一日一唇膏 x ootd
No Comments